重磅发布 | 2022年中国汽车专利数据统计分析
关于邀请加入汽车知识产权团体标准工作组暨启动专利价值评估团体标准工作的通知
看两会 | 长安汽车朱华荣董事长“关于完善标准必要专利冲突解决机制的建议”及解读
IP行业动态 | 中国汽车专利年度成果证书颁发进行中——东风集团发布时间:2023-02-06 一、2022年中国汽车专利公开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持续保持增长态势,专利质量提升明显 2022年中国汽车专利公开量36.22万件,同比增长12.94%,增长率显著提高。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9.45万件,同比增长12.77%,反映了中国汽车专利创新质量持续提升,汽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加强。 二、2022年中国汽车行业技术创新与专利布局继续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 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行业技术发展聚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专利占比达到41.95%;其中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量同比增长13.32%,智能网联汽车专利公开量同比增长19.77%,增长速度较快;电子电器、车身及车身附件和发动机仍是传统领域的布局重点。 三、自主整车集团专利授权量/公开量统计 1. 2022年中国汽车发明专利授权量按自主整车集团统计,东风集团位居榜首,长安、重汽等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增幅明显 2022年中国汽车发明专利授权按自主整车集团统计,东风集团以2357件,127.51%的同比增长率位居榜首,专利质量提升明显。长安、重汽、华人运通(高合汽车)等发明专利授权量增幅明显。值得注意的是,自主整车集团当中比亚迪的专利公开量排名第九,但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跃升至第二位;与之相对应的是,部分自主整车集团虽然专利公开量大,但发明专利授权量未实现同步增长,专利质量提升仍然任重道远。 2. 2022年中国汽车发明专利公开量按自主整车集团统计,东风集团位居榜首,长安、吉利、长城、江铃、蔚来等企业增速居前 2022年中国汽车发明专利公开量按自主整车集团统计,东风集团位列第一,发明专利公开量达6069件,同比增长24.11%。长安、吉利、长城等传统车企发明专利公开量增速明显;造车新势力当中,合众、蔚来等企业的发明专利公开量稳步增长;赛力斯等企业发明专利公开量增速明显,排名首次跃入TOP20。 3. 2022年中国汽车专利公开量按自主整车集团统计,中国一汽和东风集团位列前两位,长安、蔚来、合众等企业专利公开量增长明显 2022年中国汽车专利公开量(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按自主整车集团统计,中国一汽以9076件,54.08%的同比增长率位居首位,东风集团以7584件,12.31%的同比增长率位居第二。专利公开量TOP20当中,长安、长城、吉利等传统车企在技术研发方面持续发力,专利公开量增速明显;造车新势力中,蔚来、合众的专利公开量同比增长明显;江淮、北汽等专利公开量下降较为明显;江铃、赛力斯等企业专利公开量排名跃入TOP20。 通过对2022年自主整车集团专利公开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我国自主汽车企业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部分车企专利数量实现大幅增长,但同时汽车企业也应积极由专利数量的增长向专利质量提升转变。 四、创新主体专利授权量/公开量统计 1. 2022年中国汽车发明专利授权量创新主体统计TOP10中有5家外资企业,嘀嘀、东风柳汽、博泰车联网、宁德时代等自主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速明显 2022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创新主体统计TOP50中,中国企业与外资企业分别占比58.00%和42.00%,相比于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TOP50当中的占比分别下降16.00%和上升16.00%,以上数据表明,外资企业虽然专利申请量低于国内企业,但是注重专利质量,发明专利授权量相对较高。发明专利授权量创新主体统计TOP50中,丰田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第一,同比增长19.22%;蔚来、长安、东风商用车等自主整车企业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速明显。 2. 2022年中国汽车发明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统计中,广汽埃安发明专利公开量增长率排名第一,长安、高通、LG新能源、岚图汽车等企业发明专利公开量增长明显 发明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TOP10中,自主企业占据6个席位,该6个企业当中,除华为一家跨界企业之外,其余均为整车企业。发明专利公开量TOP50的自主创新主体当中,一汽股份、长安、长城、奥动新能源等企业发明专利公开量涨幅明显,外资创新主体当中,高通、LG新能源等发明专利公开量增速较快。值得一提的是,自主整车企业当中,广汽埃安、岚图汽车等企业发明专利公开量增长较为明显。 3. 2022年中国汽车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统计中,专利公开量TOP3均为中国企业,宁德时代、LG新能源等零部件企业专利公开量增长明显,华为、高通两家通信企业入围TOP20 2022年中国汽车专利公开量(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创新主体TOP50中,自主企业占比74.00%,外资及合资企业占比26.00%,说明国内汽车企业对知识产权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TOP10中,国内企业占据八个席位;丰田、本田、博世等外资企业的专利公开量稳步增加;潍柴动力、宁德时代、蜂巢等零部件供应商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专利公开量入围TOP20。奥动新能源、岚图汽车、北京亿华通等企业对专利布局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专利公开量同比增长较快。 相比于创新主体发明专利授权量TOP3均为外资企业,创新主体专利公开量TOP3均为中国企业,说明现阶段外资企业创新能力较强,国内自主企业在积极展开专利布局的同时,需注重提升专利质量。 五、合资企业汽车专利授权量/公开量统计 1. 2022年合资企业中国汽车发明专利授权量TOP10当中,联合汽车电子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首位,江西五十铃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率排名第一 2022年合资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TOP10当中,江西五十铃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速位居首位。联合汽车电子发明专利公开量相比去年有所下降,但是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第一,且同比增长118.03%,说明该企业发明专利授权率高,注重专利质量。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除极少数企业外,合资企业专利公开量、授权量与自主企业存在数量级的差异,说明合资车企开始注重自身知识产权保护。 2. 2022年合资企业中国汽车发明专利公开量TOP15当中,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日产发明专利公开量排名位居前两位,一汽-大众发明专利公开量增速排名首位 2022年合资企业发明专利公开量TOP15当中,一汽-大众增速排名第一;上汽通用五菱的发明专利公开量位居首位。东风日产、联合汽车电子、江西五十铃增速靠前。 3. 2022年合资企业中国汽车专利公开量TOP5当中,日系合资企业占据三席,对知识产权重视程度相对较高 2022年合资企业专利公开量TOP20当中,上汽通用五菱以1326件、45.08%的同比增长率位居首位,广汽本田专利公开量位居第二。合资企业专利公开量TOP5当中,广汽丰田同比增长率最高,专利公开量增速明显。合资企业当中,日系合资车企比较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广汽丰田、东风日产等企业专利公开量增幅较大;另外,与其它合资企业相比,日系合资车企专利布局较多,在专利公开量TOP20中占据七个席位。 六、新能源汽车领域统计 1.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与专利布局集中在纯电动汽车核心三电技术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位居全球首位,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逐步由政策驱动转化为市场驱动,动力电池技术进步、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等因素也促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新能源汽车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同步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的专利技术构成当中,动力电池系统、驱动电机系统和充电系统占比之和高达71.89%,尤其是动力电池领域,专利公开量占比从2021年的44.30% 提高至49.23%,可见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动力电池领域。 2.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统计中,自主企业集体发力新能源汽车领域,在TOP10中占据八席,整体专利实力处于领先地位 自主企业在新能源领域已完成技术能力全面构建,关键核心部件具备自主研发能力,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统计TOP5均为国内企业。动力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蜂巢、LG新能源等专利公开量增速明显;整车企业吉利、长城等加快新能源领域布局,专利公开量排名上升较多;致力于换电技术的奥动新能源专利公开量增速达到206.51%,排名上升10位,持续加快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利布局。中创新航、亿纬动力、广汽埃安等自主企业排名跃入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量TOP20。 3. 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系统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统计中,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持续巩固技术优势,宁德时代专利公开量位居榜首,蜂巢、中创新航、亿纬动力等位居前列 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占据了超过50%的全球市场份额,不论是在市场占有率还是在技术突破方面,中国动力电池在全球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动力电池领域专利公开量排名前十的创新主体当中,国内企业占据九席,技术优势明显。宁德时代与蜂巢能源专利公开量超过1000件,位居榜单前两位;动力电池专利公开量TOP10当中,仅有LG新能源一家外企入围,排名第三;整车企业当中仅有比亚迪及恒大新能源入围动力电池专利公开量TOP10。 4. 2022年驱动电机系统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统计TOP10当中,国内企业占据六席,丰田、电装、舍弗勒、博世等外资企业持续布局该领域 2022年中国驱动电机系统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统计中,国内企业研发创新能力逐渐加强,在TOP10中占据六席。除吉利、丰田等实力较强的传统整车企业之外,威睿电动汽车技术有限公司与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两家新兴汽车技术企业入围驱动电机系统专利公开量TOP10。 5. 2022年中国充电系统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统计中,奥动新能源依然位居榜首,吉利、国家电网等专利公开量居前 2022年中国充电系统创新主体统计中,具有较强的换电技术优势的奥动新能源和吉利汽车专利公开量位居前两位;国家电网对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研发力度加大,专利布局增多,专利公开量达到110件;专利公开量排名前十的创新主体当中,中国企业占据九席,技术优势明显。 七、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统计 1. 2022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专利技术构成中,智能化和网联化技术约各占一半,车联网、智能感知、整车技术和平台技术等领域为布局重点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和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智能网联汽车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智能化方面,智能感知与整车技术是当前企业布局的重点。网联化方面,面对高级别自动驾驶日益庞大的数据规模,底层数据传输、处理技术成为攻关重点。 2. 2022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统计中,华为、高通等通信企业排名居前,专利公开量TOP10当中仅有4家整车企业入围 2022年通信企业凭借强大的生态优势,通过信息通信技术赋能自动驾驶,使整车厂、零部件企业和科技公司之间形成了新型的供应体系。在2022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统计中,以华为、高通为代表的通信企业及腾讯等科技公司占据了半壁江山。相比之下,传统整车企业在该技术领域较为被动,自主整车企业当中,仅有长安、吉利、长城、东风等少数企业正在加快技术研发速度,布局相关专利;以丰田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凭借深厚的技术底蕴,依然位居TOP10中。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跨界融合发展趋势进一步凸显,不同行业间知识产权许可规则的冲突日益加剧。少数头部通信企业利用其在底层通信领域的技术领先及全球化专利布局优势,单独或者通过专利池等方式向国内外整车企业收取超额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费并频繁在海外向主要跨国车企发起专利诉讼,包括诺基亚以及Avanci等目前已经将目标锁定在国内车企,对于我国自主车企“走出去”战略将会产生重大影响,这也将成为今后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知识产权风险,值得所有车企高度重视。 3. 2022年智能化技术领域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统计TOP10中,自主整车企业占据5个席位,自主通信企业华为及互联网企业百度入围TOP10 2022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技术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榜统计中,自主整车企业专利布局明显增多,长安在智能化技术领域的专利公开量排名第一。博世、丰田、本田等外资企业技术优势明显,占据TOP10中的三席。百度、华为、腾讯、小米等跨界企业加快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 作为智能化技术领域专利布局的重点,智能感知领域的专利公开量占智能化技术的37.00%。在2022年智能感知领域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统计中,百度、华为、腾讯、小米等企业在智能感知领域专利布局较多,百度在该领域的专利公开量位居第一;以博世、丰田、本田、电装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占据了该领域专利公开量TOP10当中的四个席位,占比有所下降;自主整车企业当中,仅有长安、一汽股份、东风、吉利四家企业在此领域专利布局较多,公开量入围TOP20。 4. 2022年网联化领域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统计中,高通、华为等通信企业技术优势明显,小米公司入围网联化技术专利公开量TOP10,自主整车企业中长安汽车排名靠前 2022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网联化技术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榜统计中,高通、华为等底层通讯企业技术优势明显,位居前两位;长安、一汽股份、吉利等自主整车企业专利布局明显增多;丰田、本田、福特等外资车企在该领域也有布局。TOP20当中车企只占据六个席位,其余均为通信等跨界企业,通信企业在该领域技术及知识产权布局优势明显,这也成为通信企业向整车企业收取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费用的重要原因,而且车企无法通过交叉许可等方式获得谈判筹码。 作为网联化技术领域专利布局的重点,车联网领域的专利公开量占网联化技术的39.93%。在2022年车联网领域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统计中,华为、OPPO、上海朗帛、小米四家自主跨界企业入围TOP10;整车企业在车联网领域专利布局较少,仅有长安入围车联网领域专利公开量TOP10。 八、2022年中国汽车发动机领域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统计中,潍柴、玉柴等发动机企业头部效应显著,长城、吉利等整车企业持续布局发动机领域 在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的今天,发动机作为传统燃油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仍然是各大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关注的重点,在“双碳”目标驱动下,节能减排技术仍是发动机技术改进的主要方向。2022年中国汽车发动机领域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统计中,潍柴、玉柴为代表的发动机企业仍然在进排气及发动机控制领域进行研发;长城、吉利、广汽、长安、东风商用车等整车企业也持续布局该领域。 九、2022年中国汽车专利申请地域分布TOP10当中,东部沿海地区专利优势明显,其中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位居前列 2022年公开的中国汽车专利中,广东、江苏、浙江三省共占比18.58%,其中广东省排名第一,占比7.65%;除此之外,广东省在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专利地域分布排名同样位居第一,说明广东省汽车产业链较为完整,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另外,从我国汽车专利申请地域分布可以看出,专利申请地域分布与大型整车厂分布基本一致,经济较为发达、汽车产业密集地区专利优势明显。 1.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地域分布TOP10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地域分布基本与中国汽车专利申请地域分布基本一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较为完整的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等地专利申请量排名靠前。 2. 2022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专利地域分布TOP10 2022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专利地域分布TOP10的地域中北京市的排名与中国专利申请地域分布TOP10相比有所上升。众多位于北京的在互联网、通信领域具有明显技术优势的跨界公司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均有布局,这些布局直接提升了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专利的发展水平。 / 数据统计说明 / 本文基于全球汽车专利大数据平台独有的汽车技术三维导航体系的专利标引结果,进行了中国汽车专利数据的统计分析,统计专利的公开/授权时间为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同时,将申请人划分为自主整车集团和汽车行业创新主体,并从申请人类型、专利类型、法律状态、地域等维度进行统计分析,全方位展现了2022年中国汽车专利的整体情况。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知识产权运营及评估的战略部署要求,消除专利供需信息不对称、盘活“沉睡”专利、激活专利交易市场,提升我国汽车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水平,促进我国汽车知识产权发展与进步,中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决定成立“汽车知识产权团体标准工作组”。 汽车知识产权团体标准工作组将陆续制定汽车知识产权相关团体标准,参与企业将成为汽车行业知识产权规则制定者,获得团体标准起草单位或参与单位的署名,获取国内外相关资源。 今年率先启动专利价值评估团体标准工作,工作组成员参与汽车专利价值评估体系搭建、模型研究、评估规则制定的工作。 现邀请各企事业单位加入汽车专利价值评估团体标准工作组,并填写《汽车领域专利价值评估工作组报名回执单》(详见附件),发送至指定邮箱lijia@catarc.ac.cn,renting@catarc.ac.cn。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的建议建议4. 《关于完善SEP冲突解决机制的建议》一、背景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汽车产业的技术之战已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机械领域。智能化、网联化的技术革新,逐步带来了汽车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异业竞争。特别是标准必要专利在汽车行业的许可模式呈现新型化、复杂化等特点,与汽车行业惯例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构建公平、合理的标准必要专利(以下简称SEP)冲突解决机制,促进不同产业间的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二、存在问题(一)面向整车的许可模式,不符合行业的许可惯例。汽车产业供应体系层级多且复杂,而部分SEP运营平台所提出的SEP许可谈判,并不符合汽车行业的许可惯例,突破了一级供应商直接向主机厂进行许可谈判,破坏汽车行业的生态平衡。(二)许可费率不具有合理性,损害汽车产业发展。SEP许可费率非常高昂,目前市面上各类SEP许可费率合计已经高达几十美元/车,过高的许可费率将损害汽车产业良性发展。(三)诉讼冲突频发,阻碍汽车产业国际化。随着海外市场布局而来的SEP冲突,将会导致汽车行业面临大量专利纠纷,牵制企业战略重心,制约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的脚步。三、改善建议(一)加强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监管。建议建立对SEP运营平台的备案机制并予以监控,对于拥有SEP超出一定比例的专利池,应当进行反垄断备案。同时完善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指南,限制、禁止利用SEP获得市场支配地位,以不公平的高价许可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二)出台SEP指导案例,统一法律适用和裁判尺度。建议出台SEP相关指导案例,作为各地方法院以及海外诉讼关于SEP许可费率的计算方式、计算基准以及对于FRAND原则定义等判决的参考依据,并完善关于禁令的司法规定,避免许可谈判过程中的专利劫持。(三)规范SEP声明制度,建立SEP审查机制。建议建立SEP声明前的必要性及有效性的审查机制,并授权经过认证的第三方予以开展审查工作,以提高SEP的真实性比例。 随着两会日程的推进,汽车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行业的“两会”代表的建言献策揭示着行业的现状问题以及预示着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注意到长安汽车公司董事长朱华荣在“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完善SEP冲突解决机制的建议”的建议,提出了当前汽车行业的不合理的SEP许可模式、不合理的许可费率以及诉讼冲突频发等问题,并给出了反垄断监管、统一法律适用和裁判尺度、建立SEP审查机制等解决方案,以促进汽车产业与其他行业的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 长安朱总的提案虽然来自于车企的角度,但是它涉及到的问题,实际上是整个中国汽车行业都面临的难题,可以说这个建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心声。 1.面向整车的SEP许可方式不适用于汽车产业 在产业许可模式方面,对于手机行业来说,由于权利人和被许可人相对集中、交叉许可普遍,形成了以移动终端设备为许可单元的行业惯例。而对于汽车产业来说,产业链绵长、供应体系层级多而复杂、权利人和被许可人分布极为分散、几乎没有交叉许可现象,因此,在多年的产业实践中形成了以供应商获得知识产权许可的商业惯例。 在产业价值贡献方面,价值贡献度是决定专利许可费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各个标准化组织都要求标准必要专利权利人收取对外许可费时,应以其专利发明自身价值贡献为准,不应将因专利纳入标准等因素考虑在内。通信是手机的核心功能,通信标准必要专利对于移动终端产品的价值贡献度极大。但是对于汽车来说,其汽车的核心功能是行驶,通信联网所带来的功能属于锦上添花,而非缺之不可,离开了通信模块,汽车的基础功能不会受到影响。2022年9月,由中汽中心牵头发布的《汽车行业标准必要专利许可指引(2022版)》中提出,“标准必要专利对汽车产品的价值度贡献需要考虑汽车产品的价值是由技术、市场、生产、品牌、售后等多个环节”。 2.不合理的许可费率将会严重损害汽车产业发展,对未来广泛应用的物联网产业带来不利影响,最终将不可避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当前专利联营主体的收费缺乏标准,定价机制不合理、不透明。以Avanci为代表的专利联营主体采用面向整车企业的“一口价”收费模式,且在2022年收费标准由15美金直接提升到20美金,但是其从未明确阐明其定价的基础和标准,其向汽车厂商收取的许可费并不是基于每辆车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而是收取一个固定值,无论该汽车的品牌价值、终端售价、利润水平、配置高低以及销售地域等诸多因素,这显然与常规的市场化定价方式不同,其定价机制不透明且不合理。 除此之外,专利权人的专利清单不够清晰,被许可的专利是否涉嫌非SEP搭售等问题引发车企的普遍质疑和反对。专利联营主体从未公开过专利清单,其专利运营方式不够透明和公开。这意味着,有可能其拥有的专利数量被夸大,其拥有的专利可能并不全部是必要的SEP,可能很多早期2G-3G的SEP都已经过期失效,一些SEP在汽车通信中并未被实际使用,但仍然向汽车制造商收取相应的许可费,这也导致了许可费的不合理。 从产业规模分析,我国汽车产业的总量大、利润低,单一定价机制明显背离公平竞争的市场法则。从产业宏观层面分析,目前每年我国乘用车销量超过2000万辆,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目前仅Avanci一个许可平台所要收取的2G-4G的专利许可费就高达每辆车20美金,预计全部通信SEP权利人的许可费将超过30美金(约200元人民币),车企每年损失的利润就高达40亿人民币,占我国汽车产业全部利润的1%左右,如果这一费用全部由整车企业来负担,将占到整车企业利润的5%-10%,随着通信标准升级迭代以及车联网功能的进一步丰富,未来这一占比还会持续增加,这对于本就利润不高的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是非常高额的代价和负担,严重制约我国汽车全产业链创新能力及全球竞争力。 从物联网产业的长远来看,这一许可模式将损害全体社会公众的利益。未来的世界将会是一个高度联网和联通的世界,每个消费者在多个场景中都会使用到具有联网功能的终端产品,如果汽车需要终端收费,那么未来消费者家中的所有智慧家电都有可能收费,这些增加的成本都将会由消费者来重复买单;而对底层技术和标准开发者而言,他们只是开发了一套技术和标准,在手机行业的许可回报已经足以补偿其研发成本,但权利人却试图在物联网众多的应用场景中重复收费,显然是超出了合理回报的限度,最终也将损害所有消费者的公共利益。 3.针对汽车行业标准必要专利许可的应对建议 近年来,中汽中心一直在积极探索和推动SEP领域的工作。作为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中心,中汽中心在海外SEP纠纷之初开始就关注标准必要专利这一前沿领域,有着深厚的行业基础和研究基础,先后围绕汽车标准必要专利许可原则、规则、许可费计算等关键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于2022年9月牵头发布《汽车行业标准必要专利许可指引》,该成果是目前我国唯一涉及行业的标准必要专利政策性参考文件,对知识产权的国际规则制定,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跨行业融合发展与创新,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在许可模式方面,中汽中心在积极推动中国汽车行业参与标准制定的同时,也提出了以“普及、合作、开放”为核心的许可原则,推动汽车产业建立公平、合理的SEP的许可模式。这与长安提出的当前不合理的许可模式存在共同点,都是以促进合作和开放为目的,实现SEP的公平合理许可。 其次,在许可费方面,中汽中心也提出了合理许可费的计算原则,在满足SEP持有者的合理利益同时不损害汽车行业的良性发展。这与长安汽车公司提出的许可费率不具有合理性的问题相呼应,都表明了许可费率应当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不能过高或过低,要保持公平性和合理性。 最后,我们也借此机会呼吁,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集体智慧,在遵循国际规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实际和司法环境,政府、行业、企业多方协同配合,探索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性路径和方案,为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共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长期健康发展。